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法庭在审查证据时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三)是否存在其他违法情形,可能影响证据的效力。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法庭在审查证据真实性时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一)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三)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四)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五)其他可能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因素。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诉讼证据的最终目的是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行政诉讼被告必须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3、行政诉讼被告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但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行政诉讼证据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1、书证:即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者行为的书面材料。
2、物证:即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3、视听资料:即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技术手段记录的声音、图像及数据等转化为物理信号的证据。
4、证人证言:即直接或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包括出庭陈述和书面证言。
5、当事人陈述:即本案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6、鉴定结论: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
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会具有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书证,除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要求:。被告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现场笔录,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有特别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第四十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