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真实可靠的证据是法院判案的根据。这部分证据称为“可定案证据”。可定案证据具有三方面的特征:⑴客观性;⑵相关性;⑶合法性。
受行政诉讼性质决定,其证据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证据分为以下七类:
即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者行为的书面材料。
即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即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及数据等转化为各种记录载体上的物理信号,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即直接或者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陈述。
即本案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
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者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规则。法院可依法调取证据,但需限制权力范围。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但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规定限制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行政诉讼的公正和合法性。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补强证据,指用以确认或证明另一主要证据事实的真实性,以补充增强其证明力的证据,又称为“佐证”或“旁证”。在有些情况下则要求必须有另—证据作为补强证据,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补强证据能够增加证据的证明力,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在行政诉讼中利用补强证据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