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怎么规定的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法律规定由特定的当事人对特定的事项所承担的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责任,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不能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将承担败诉或不利后果的法律制度。
法律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是行政诉讼法对被告举证责任范围的规定。
但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并不是对所有的待证事实都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对某些事项也将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 料。”“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第五条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 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承担的义务与权力
在行政诉讼中,对特定事项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进行举证是其应尽的诉讼义务,而对方当事人也可对此事项进行举证,但其是在行使自己的举证权利。
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的是说服责任,若其不能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成立的证据,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而对方当事人对此事项承担 的是一种推进责任,其所要证明的是对方的主张不成立。承担推进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若不能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成立的证据,并不必然导致败诉,也并不因此而免除对 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举证范围
1、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原、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是不同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原、被告对 同一特定事实却均需承担举证责任。当出现此种举证责任竞合的情形时,应由被告承担说服责任,原告承担推进责任。因为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在先,原告起诉被告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后。被告在为第三人颁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审查其申请是否符合规划,是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法律规定的必经程序。所以,被告一旦为他人颁证,就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第三人的申请符合规划,并且未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如张某以被告人某建设局为第三人李某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为影响其通行为由,请求撤销该证。该案中原告应提交其与第三人房宅之间通道应为多宽的有关规划性材料;以证明被告的颁证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根据《城市规划法》第32条的规定,被告在为第三人颁证前也 应审查第三人申请建设的建筑物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是否影响原告及其他邻居的通行。所以在诉讼中被告也应提供第三人与原告之间通道应为多宽的有关规划性材料,以证明自己的颁证行为未侵犯原告的通行权。
缓刑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需接受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发生,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将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这一规定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中找到。
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真实可靠的证据是法院判案的根据。这部分证据称为“可定案证据”。可定案证据具有三方面的特征:⑴客观性;⑵相关性;⑶合法性。⑵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⑷人民法院在行政诉
行政诉讼举证,就是指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事实损害行为、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是否合法、应否承担行政赔偿责任、承担何种赔偿责任的诉讼活动。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因举证不能或不力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