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或逾期提供证据且没有正当理由,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包括适用实际法律规范错误和适用程序法规错误。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与所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相适应,并且必须是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有权适用的。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通常表现为适用法律法规性质错误、适用法律法规条款错误和适用法律法规对象错误。
人民法院审查行政程序应遵循依法审查的原则、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和无司法变更权的原则。
审查法定步聚、审查法定顺序、审查法定形式和审查法定时限。
行政程序违法的情况主要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缺少法定步骤、具体行政行为实体处理合法但程序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程序违法未造成损害、要式行为不符合法定形式、诉讼期间行政主体重新取证、行政主体因法律依据不足请示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解释、违反执行程序滥用职权等。
超越职权是指行政主体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规定或授权的范围。超越职权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从主体看,主要有纵向越权和横向越权。从内容看,主要有超越法定范围和超越法定幅度。从程序上看,主要有超出法定时间和超出法定方式、形式或未遵守法定程序。
法院对行政主体超越职权的行为进行资格审查、内容审查和程序审查。
滥用职权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不符合立法目的、精神、原则的具体行政行为。
滥用职权的情况主要包括动机和目的违法、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武断专横、行为后果显失公正。
显失公正的处罚主要包括法律规定量的幅度内的显失公正、法律规定种类的幅度内的显失公正和法律无规定但显失公正。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相同情况不同处罚、不同情况相同处罚、一个行为重复处罚、不考虑相关因素、考虑了不相关因素等。
认定显失公正时应当遵循行政处罚动机端正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处罚种类运用适当原则、自由裁量权适用相对性原则、符合社会习俗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等。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问题。针对某工程项目因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受到执法部门处罚的情况,讨论了分公司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及主体资格。分公司可以作为行政处罚对象,但需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执法部门应掌握其违法行为事实并具备确凿证据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纪检委立案后的处理程序。纪检委在立案后,成立调查组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证据和听取意见。完成调查后,支部大会作出处分决定,涉及行政处分的还需单位行政会议提出意见。复议和上报后,案件将移送审理,最终下发党纪、政纪处分决定。纪检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