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进行了开创性的规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解释了证据问题。然而,这两个文件的证据规定过于简单,不易操作,难以解决实践中复杂的证据问题。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入WTO后的司法审查职能,实现行政审判的公正与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规定》再次强调了举证不能的后果,即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取消了对原告的举证责任的强调,而仅规定了原告提供证据的责任。原告提供证据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被视为举证权利。特别是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当行政机关否认受理过申请时,对原告提供证据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充分保护了原告的诉权,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规定》,原告或第三人应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而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举证时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行政审判的效率,避免无限期地等待证据提供;二是根据庭审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于某些案件,合议庭在开庭前要组织交换证据清单,如果行政机关迟迟不提交证据,将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中进行平等的攻击和防卫。
根据《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这是因为根据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行政机关应当先取证,后裁决。在诉讼中,被告应当已经具备作出裁决的证据和依据,否则其在程序上已经违法。如果允许被告在诉讼中可以自由取证,则不利于督促行政机关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虽然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被告的诉讼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收集证据,但《规定》强调不得“自行”取证,主要是强调经法院准许。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