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若认为法院对行政上诉的驳回存在错误,可以向法院申请对案件进行再审。再审申请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上诉驳回的错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不服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若逾期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对于上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开庭审理。如果合议庭认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理由,且不需要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后,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若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再审:
1. 直接起诉和经过行政复议后起诉的被告确定
在我国,行政诉讼案件分为两类:经过行政复议后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以及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
对于直接起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对于经过行政复议后起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2款的规定,若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则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若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是被告。
2. 共同行政行为中的被告确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3款的规定,当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时,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之间负有连带责任,当事人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诉讼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共同被告的构成必须是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非行政主体不能与行政主体组成共同被告。
3. 行政授权关系中的被告确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的规定,由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授权范围已从法律、法规扩大到规章。因此,行政诉讼法中的“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规章将某一国家行政职权授予某一组织的行为。
1. 起诉状
2. 原告(包括第三人)的基本信息:
3. 原告在提交起诉状时应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
4. 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书、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书以及证明收到上述决定书日期的证据。
5.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提交其在行政程序中提出申请的证据。
6.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提交证据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
7. 若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应提交授权委托书。
8. 其他需要提交的证据。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刑事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法律规定。包括立案审查的目的和流程,以及针对自诉案件的特殊审判规定。立案审查主要是为了确定被告人、证据、管辖和交付法庭审判等。审判程序涉及简易程序、调解、和解、撤诉、反诉等内容。自诉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可以和解或撤诉,但需注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第一审刑事裁定书在多种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包括自诉刑事案件、中止审理案件、终止审理案件、准许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案件以及补正裁判文书的情况。文章还介绍了刑事裁定书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包括标题、案号、当事人身份事项、案件由来、正文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