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针对行政程序问题作出的一种裁判形式,具有与行政判决相同的法律效力。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行政诉讼程序上的争议,确保诉讼活动按照规定顺利进行。在不同阶段的诉讼中,可以制作一个或多个行政裁定,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裁定,并且裁定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
相对于行政判决具有实体性和单一性的特征,行政裁定具有程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行政裁定由合议庭以人民法院的名义作出,对于书面裁定,应当将裁定书发送给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他们各自的诉讼代理人;对于口头裁定,应当向诉讼当事人宣告,并将宣告情况记入宣告笔录。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裁定主要包括裁定不予受理、裁定停止执行、裁定准予或不准撤诉等形式。此外,根据审判工作的需要,还可以制作一些关于程序事项的裁定,例如中止审理、保全证据、终结诉讼等。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法律咨询中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具备合法资格和地位,符合法律法规,且行政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容合法适当,并遵循法律程序。同时,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复议和诉讼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