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用于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它包括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和法院依法收集的证据。无论证据来源如何,都必须经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行政诉讼证据与其他诉讼证据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特征。
首先,行政诉讼证据具有特定性来源。在行政案件中,行政诉讼之前往往已经经历了行政程序。在行政程序中,作为原告和被告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已经就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提交和收集了相关证据。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由被告行政机关提供给法院,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必须先取证后裁决,待充分掌握证据后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证据主要是在行政程序中已产生或确定的证据。
其次,行政诉讼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具有特殊性。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分配举证责任的基本规则。而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是基本规则,原告只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行政诉讼证据证明对象的特殊性。民事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是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某种事实或行为,刑事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是被告是否实施了某种犯罪或犯罪事实。而行政诉讼证据则要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其中,绝大多数证据种类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相同,但行政诉讼特殊证据种类之一是现场笔录。
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行政职务的过程中,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对某些事项当场所作的书面记录。行政机关制作现场笔录必须遵循以下规则:首先,现场笔录应当现场制作,不能事后补作,这是现场笔录的应有之义。其次,现场笔录应当有执行职务人、当事人、见证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没收违法所得的定义和实施方式,包括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剥夺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财物。追缴和处理违法所得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违法所得的计算需要准确查证,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并遵循“全面调查、客观公正”的原则。缴纳方式包括当事人自愿缴纳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及区别。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获取时采取的措施,旨在更好地获取证据;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等的暂时性控制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方式、行为性质和功能设定不同。证据先行登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