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是指受到其他公民(即加害人)违法行为侵害的个人。在法律程序中,加害人或受害人中提起诉讼的一方被称为原告,而没有提起诉讼的一方被称为第三人。特殊情况下,如果加害人认为行政处罚过重而提起诉讼,同时受害人认为处罚过轻并提起诉讼,那么受害人和加害人都被视为原告,但他们并不是共同原告。
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有关公民的相邻权,那么利害关系即被认定为成立,相邻权人就具备了原告资格。
当公平竞争权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个人,他们也具备了原告资格。
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营、合作各方,如果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当合伙企业提起诉讼时,应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原告,由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作为诉讼代表人;而其他合伙组织提起诉讼时,合伙人将作为共同原告。
对于股份制企业,如果其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内部机构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那么他们可以以企业的名义提起诉讼。
当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分立、终止、兼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诉讼。而法定代表人在起诉时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
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如果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不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