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是指受到其他公民(即加害人)违法行为侵害的个人。在法律程序中,加害人或受害人中提起诉讼的一方被称为原告,而没有提起诉讼的一方被称为第三人。特殊情况下,如果加害人认为行政处罚过重而提起诉讼,同时受害人认为处罚过轻并提起诉讼,那么受害人和加害人都被视为原告,但他们并不是共同原告。
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有关公民的相邻权,那么利害关系即被认定为成立,相邻权人就具备了原告资格。
当公平竞争权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个人,他们也具备了原告资格。
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营、合作各方,如果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当合伙企业提起诉讼时,应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原告,由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作为诉讼代表人;而其他合伙组织提起诉讼时,合伙人将作为共同原告。
对于股份制企业,如果其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内部机构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那么他们可以以企业的名义提起诉讼。
当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分立、终止、兼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诉讼。而法定代表人在起诉时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
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如果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不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被告错列及拒绝变更的处理方式。如果原告错误地将被告列为他人,法院会要求修改。如原告不同意,法院将驳回起诉。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可以向法院起诉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未回复资格认证申请等。当事人可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