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费用制度体现了谁享受服务、谁付费的精神。行政诉讼发生在一部分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如果都由国库开支,必然增加国家财政的负担,因此,由当事人负担自己的费用是合乎情理的,是公务负担均衡的要求。
诉讼费用由败诉人和在诉讼中有不正当行为的人负担,将对那些诉讼目的不纯,无理取闹的人有很大制约。与民事诉讼一样,行政诉讼仍然有可能出现滥诉的问题,而被告一方可以不承担诉讼费用。滥诉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不安全因素会带来无效耗费。因此,需要为诉讼行为设定一定的经济后果。
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意味着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或者发生纠纷后不积极处理,将承担败诉的后果和承担行政诉讼的费用。因此,诉讼费用制度将从另一个角度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征收诉讼费强化了违法行为和滥诉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法制观念,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行政诉讼费用是法律为某些行政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后果。行政诉讼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承担。这就使诉讼费用制度同时带有一定的制裁性质,如果原告败诉,则是对其滥诉行为的制裁;如果被告败诉,则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
随着我国入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有关国际贸易以及涉外方面的行政纠纷案件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按照对等原则,对行政案件收取诉讼费用,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
行政诉讼的被告一方是行政机关,诉讼地位与原告平等。所以,被告一方也应依法承担诉讼费用。
征收诉讼费用有利于加强审判人员的责任心,减少无效耗费或不正当耗费。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征收诉讼费,与世界各国普遍做法一致。
以上的所谓根据几乎与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照搬民事诉讼法学的有关理论。这些理由在民事诉讼中似乎有一定道理,然而在行政诉讼中是否当然成立值得商榷:
更为重要的是,行政诉讼被告的诉讼费用及所有诉讼支出均由国库负担;而原告若败诉,诉讼费用及所有诉讼支出则要自己负责,即使胜诉也要承担一大笔诉讼成本,这显失公平。
为了防范极少数原告可能滥用诉权,而让大多数相对人在起诉时要先支付一笔不菲的诉讼费用,对于大多数行政诉讼原告来说很不公平。
收取行政诉讼费用,而且又是由原告预交已成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一道门槛,致使有些相对人欲起诉而不能。再者,参加行政诉讼,原告得自掏腰包,而被告却是国库买单,能在多大程度上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令人怀疑。如果取消某些诉讼费用,鼓励公民积极依法维权,反而可以起到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积极应诉之效。
原告败诉就要承担诉讼费用,但问题是原告败诉并不一定就是滥诉。至于对滥诉行为的防范,诉讼费用所起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再者,若被告败诉,诉讼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根本就无法体现制裁作用。
收取行政诉讼费用与维护国家主权没有必然联系,如法国行政诉讼不收取起诉费用,其国家主权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对等原则解决。
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以是否向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为标准,而是以双方在行政诉讼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否平等为标准。
法官办理行政案件是否因为收取了诉讼费用就更加认真负责,甚至收的诉讼费用越高就越负责呢?如果法官的责任心是建立在收取诉讼费用的基础上,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如前所述,法国就实行诉讼无偿主义。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行政赔偿程序行政诉讼费用的收费标准是什么?行政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两种。治安行政案件,每件交纳5元至30元;专利行政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400元;训诫,以口头形式批评教育妨害行政诉讼的人;罚款,强制妨碍行政诉讼的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量的货币,最多不超过1000元;拘留,暂时限制妨碍行政诉讼的人的人身自由,拘留的期限不得超过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