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的相关规定
时间:2023-10-21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根据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行政诉讼法除了适用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外,还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加重了被告(即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具体体现在第三十二条上。
被告的举证责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以及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的证据收集限制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意味着行政机关不能在行政诉讼开始后,再去收集本应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前应该作的收集必要证据以作出行政决定的工作。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管辖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权。- 第十七条规定了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八条规定了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九条规定了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条规定了当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一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果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应向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报告,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但原告在某些事项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范围和承担方式有所不同,当发生举证责任竞合时,被告应承担说服责任,而原告应承担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
司法鉴定在什么情况下启动
-
行政诉讼原告可以选择提交证据吗
-
如何审查行政诉讼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