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消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确认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全部或部分违法,将全部或部分的具体行政行为撤消并可责 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撤消判决包括全部撤消、部分撤消和撤消并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判决撤消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形:
①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
②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③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的程序;
④行政主体超越职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⑤行政主体滥用行政职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主要证据不足是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不能证实其所作出的被诉行政行为所认定的有关定性和处理结果的基本事实。行政机关的行政必须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反之,在没有查清事实的情况下,作出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执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因此予以撤销。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是指被诉行政行为适用了不应该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或没有适用应当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
3、违反法定程序。违反法定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违反法律法规方式、形式、手续、步骤、时限等行政程序。
4、超越职权。超越职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了法律、法规没有授予的行政权力,或者超越了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它是一种实体上作为形式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论行政主体的行为动机、目的是否正当、合理。只要行为客观上超出了法定权限,即构成超越职权。
5、滥用职权。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载量权范围内,但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原则,并且不合理,就构成滥用职权。
6、明显不当。这是行政诉讼法新增加的内容,对于行政机关明显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这有利于解决行政争议。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