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管辖异议,被告都应当在收到法院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1、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因此,被告除了提供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外,还应通过向法院提供的材料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为了提高行政诉讼效益和实现程序公正,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逾期提供证据且无正当理由,法院将判决其败诉。
3、当管辖权出现异议时,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规定,法院应当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如果异议成立,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
4、被告在行政诉讼中所提供的证据是其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并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依据的材料,与管辖权异议无必然联系。法律和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0日内举证。除非被告有正当理由经法院准许延期提供证据,否则应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举证。
5、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是指认为受诉法院对已经受理的案件依法无管辖权的意见和主张。管辖权异议仅涉及到法院管辖是否合法的问题,不涉及被告举证是否可以延期。无论哪个法院管辖,被告都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举证。即使管辖权异议成立,被告仍需依法举证。受诉法院在移送案件时,可以将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一并移送,而受移送的法院则不应重新接受被告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
6、如果允许被告在管辖权异议确定之后重新确定举证期限,行政机关可能故意拖延举证,转化证据,甚至提出管辖异议,以修饰原本违法、缺乏证据的行政行为,使其在诉讼阶段表现出合法和证据充分的面貌。这违背了行政诉讼的宗旨,不利于司法公正。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后,符合立案条件的应该立即立案,不能当场决定的,应收到起诉书七天内决定。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其他诉讼主体或诉讼外主体即使有不同意见,仍不构成法律上的管辖权异议主体。(三)管辖权异议必须在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