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律法规 > 理解行政诉讼期限的含义与最长起诉期限的适用

理解行政诉讼期限的含义与最长起诉期限的适用

时间:2025-01-20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3322

一、一般起诉期限

1. 类型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6条第一款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根据第48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在特殊情况下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1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同样的规定。

2. 不作为类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按照其规定执行。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限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47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二、最长起诉期限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6条第二款的规定,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 最长起诉期限的类型

最长起诉期限有两种类型:除斥期间和特殊期间。除斥期间是指超过法定的最长期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导致,法院将不予受理,受理后也将裁定驳回起诉。特殊期间是指虽然超过了最长诉讼时间,但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长诉讼时效要考虑特殊情况予以适当考量,或扣除或延长,起诉人并不当然丧失诉权,法院仍然需要依法审理。

个人倾向于特殊期间的观点。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8条和《执行解释》第43条的规定,对当事人的诉权进行了扩大和更宽泛的保护。法院在审查起诉期限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证据材料和法定期限的规定进行。在诉讼各阶段,法院应严格依法确定起诉期限,并查找是否有正当理由扣除或延长起诉期限,充分保护原告的诉权。此外,除了不可抗力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外,法院还应充分考虑由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因素导致起诉人超过期限的情况。

2. 最长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

超过最长起诉期限的抗辩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被告应举证证明起诉人超过最长起诉期限,包括举证证明行政行为的具体时间、原因、依据,是否告知当事人诉权以及当事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的内容等。如果被告未能举证,法院将不支持被告关于起诉期限的抗辩,起诉人的主张将成立。

如果起诉人主张未超过最长起诉期限,起诉人无需举证。被告有举证责任,需要证明起诉人已超过最长起诉期限。如果被告成功举证,则起诉人的主张不成立;如果被告未能举证,则起诉人的主张成立。

在超过最长起诉期限的抗辩中,如果起诉人主张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而耽误的时间应予以扣减,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被告需要证明起诉人的主张不属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这可能包括行政机关不履行告知、送达义务,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耽误了起诉人的起诉期限等情况。然而,法律对“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并未明确界定,对“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的举证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

3. 超过最长起诉期限的违法行为的处理

如果一个行政案件经过法院审理,被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确实超过了最长起诉期限,但行政行为确实存在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起诉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应如何处理?法院不能直接纠正行政行为,也不能直接支持起诉人的诉求。

法院可以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间接行使监督职能,建议行政机关自行纠正,从而发挥法院的监督作用。行政机关发现自身存在不合法、不合理之处,应当自行纠正,或者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复议申请进行纠正。起诉人可以向原行政机关提出要求或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行政机关依法及时纠正不合法、不合理之处。如果行政机关拒绝纠正不作为,则起诉人可以就此新的不作为行为进行起诉,原来超过最长起诉期限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从而启动法院对其的司法监督程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劳动者维权期限的规定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

  •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案件中享有起诉权利,起诉期限一般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期限,最终由法院决定。同时,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认为具体

  • 重要拆迁维权程序要遵守那些关于时间的规定,你知道吗

    拆迁维权程序中关于时间的相关规定。文章介绍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时间要求,包括申请行政复议的时间、行政复议机关的审理时间、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以及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被拆迁人在拆迁维权过程中需遵守这些时间规定,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合法保

  • 行政拘留的定义和适用条件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