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诉讼,即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认为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活动。
涉外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主体涉及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只能是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涉外行政诉讼要求行政诉讼的原告或第三方至少有一方为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国籍不明人以及外国企业、外国组织等。
需要注意的是,港、澳、台地区居民和组织的行政诉讼不属于涉外行政诉讼,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参照涉外行政诉讼的规定。
涉外行政诉讼除了主体涉外因素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属于我国主权范围内的事项,并由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处理;其次,外国当事人必须在我国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参与在我国法院进行的行政诉讼。
涉外行政诉讼具有许多与一般行政诉讼不同的特点,因此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0章对涉外行政诉讼作出了特别规定。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诉讼,在我国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认为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涉外行政诉讼有许多不同于一般
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我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缔约双方应当严格按照条约规定的方式进行送达。因此,涉外行政诉讼送达共七种方式,包括了依条约规定的方式送达、通过外交途径送达、委托我国驻他国使(领)官代为送达、受送达人的诉讼代理人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