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机构应具备资质并登记备案,满足以下条件:
1. 有明确的业务范围;
2. 配备业务范围内所需的仪器设备;
3. 拥有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4. 每项司法鉴定业务至少有三名鉴定人员。
鉴定人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具备与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 具备与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超过5年;
3. 具备与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超过10年经历,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4. 未因故意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未受到开除公职处分,且未被撤销鉴定人登记。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可对以下内容进行鉴定:
1. 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
2. 医疗机构是否履行告知义务;
3. 医疗机构是否违反诊疗规范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4. 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5. 医疗过错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责任程度;
6. 人体损伤残疾程度;
7. 其他专门性问题。
为进行鉴定,当事人应提交所有涉案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保管的门诊病历、医疗机构保管的客观性病历资料和主观性病历资料等。具体材料内容可参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要求。
如果当事人对病历资料及其他鉴定所需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异议,人民法院应在进行鉴定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举证和质证。若一方对对方保存或控制的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异议,应明确提出异议内容并说明理由。当事人提出合理质疑时,由保存或控制病历的另一方进行解释和证明。
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指在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中,医疗过失行为所占比重,即医疗过失参与度。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1. 完全责任:指医疗过失行为完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
2. 主要责任:指医疗过失行为主要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 次要责任:指医疗过失行为次要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其他因素起主要作用;
4. 轻微责任:指医疗过失行为轻微地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其他因素起绝大部分作用。
司法实践中,医疗过失行为参与度是确定赔偿责任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根据鉴定结论:
1. 若医方负完全责任,法院判决医方承担100%的赔偿责任;
2. 若医方负主要责任,法院判决医方承担70%以上的赔偿责任;
3. 若医方负次要责任,法院判决医方承担30%以上的赔偿责任;
4. 若医方负轻微责任,法院判决医方承担30%以下的赔偿责任。
审理医疗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就医疗纠纷案件的赔偿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
审理医疗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研讨会内容。会议中,专家、学者针对医疗纠纷案件的赔偿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主要焦点包括医疗鉴定的公正性和鉴定费用的承担问题,以及医学举证中的过错和因果关系。会议还指出病历真实性保障和患者知情权的重要性。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几乎每个人都会生病,严重时需要就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需要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医疗过错鉴定的程序包括:申请鉴定、质证鉴定材料、选择鉴定机构、进行听证、补充鉴定材料、出具鉴定结果。在鉴定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
医疗纠纷是指医方与患方之间因医疗行为产生的过错、侵权和赔偿纠纷。其中,医疗事故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就医疗事件是否构成事故、是否应该赔偿以及如何赔偿等问题产生的纠纷。其他医疗纠纷包括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未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医疗纠纷以及医学会不予鉴定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