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案中,产妇主诉为“停经9月不规则腹痛3小时”,于2000年3月26日1:40AM住进XX县人民医院。入院时,医方诊断为G1P0宫内孕40+4wLOA活胎临产,预产期为2000年3月22日。产妇入院时宫口开3cm,容受厚,胎心为140次/分,胎膜未破。随后,胎心维持在140次/分,宫缩间歇为3分钟,持续30秒,胎膜仍未破裂,宫口开5cm。之后,胎心继续保持在140次/分,宫缩间歇为2分钟,持续40秒,胎膜仍未破裂,宫口开7cm。医方随后给予产妇安定10mg静推。最终,于2000年3月26日9:58AM,产妇自然分娩出一名男婴李*麒。患儿面色红润、呼吸平稳,但无哭声,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和吸吮反射均存在。1分钟Apgar评分为心率1分,呼吸、肌肉张力、刺激反射0分,皮肤颜色1分,总分2分。诊断为新生儿重度窒息。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未见异常。产妇于2000年3月31日进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良。患儿于2000年3月26日10:30AM转入儿科,诊断为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婴儿CT显示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终,于2000年4月8日9AM出院,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出院时情况为治愈。而在2003年5月13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智能落后和继发性癫痫。
根据2004年3月16日常德市医学会的鉴定结论,该案不属于医疗事故。然而,在分析意见中,该鉴定结论存在多处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在第(2)项中,鉴定结论写道“产程观察中无胎儿宫内窘迫的征象”,而在第(3)项中又写道“新生儿脐带绕颈较紧,是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第(4)项则写道“脑瘫是因新生儿重度窒息所致”。然而,该鉴定结论却得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结论。患方质疑医方是否按照医疗规范和常规观察产程,是否应该观察到并及时处理产程中的问题。该鉴定结论明显违背客观事实和医学妇儿科学,适用法律错误,严重损害了患者、患儿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
在患者入院后,家属一再强调孕妇在怀胎七个月时做了检查,但之后未再作任何检查。换言之,孕妇在怀胎七个月后至分娩前的三个月时间内,胎儿情况不明。作为医方,应该对每一个生命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感,理应进行B超检查,包括三大常规。然而,医方却将未能明确诊断“脐带绕颈一周且较紧”的责任推给患方。难道可以说,因为孕妇自己未作B超检查,医方就可以不作吗?医方声称“入院时孕妇宫口已开大3cm,产程进入加速期,晚上病房不能做急诊B超,门诊做B超路途较远,B超对脐带绕颈诊断没有100%,就算B超报告脐带绕颈也不是手术绝对指针”。然而,患方认为,在孕妇G1P0的情况下,第一产程较长,完全具备进行B超检查的时机。所谓“晚上病房不能做急诊B超”和“门诊做B超路途较远”并不是充分的理由,而且B超对脐带绕颈的诊断并非绝对准确,但仍然应该进行。因此,医方在这一方面存在责任。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护士无证上岗的处罚措施和法律依据。医院录用无证护士将承担相应责任,可能受到核减诊疗科目、停业整顿等处罚。同时,无证上岗护士无法提供良好服务和容易发生医疗事故。依据《护士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如允许无证护士从事诊疗活动,将受到警告、核减诊疗科目或暂停
胎儿死亡的复杂原因,涉及孕妇、胎儿、医疗等多个因素。某妇幼保健医院强调对临产胎儿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尸检和医疗事故鉴定确定责任。某胎儿的死亡被鉴定为四级医疗事故,医院承担主要责任,但法律上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并不包括未出生的胎儿。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