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在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后履行一方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若先履行一方未按约定履行债务,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请求。
在传统民法中,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并未被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合同法第67条首次明确规定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存在。该抗辩权适用于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主要适用于先履行一方违约的情况,这是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不同之处。
“顺序履行抗辩权”这一名称并不常见,使用该术语的人较少。然而,在2008年司法考试卷三的第57题选项a中使用了“顺序履行抗辩权”一词。此外,还有一些人使用“先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等术语来表述同一概念。实际上,这些术语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先履行抗辩权”强调先履行一方应先履行其债务,“后履行抗辩权”则强调抗辩权人本身履行的时间晚于先履行一方。
根据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并行使后,后履行一方有权暂时中止自己的债务履行,拒绝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以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和顺序利益。当先履行一方采取了补救措施,将违约转为适当履行时,顺序履行抗辩权将消失,后履行一方必须履行自己的债务。因此,顺序履行抗辩权属于一种临时的抗辩权。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不会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
通过对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以及效力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基本了解顺序履行抗辩权的作用和效果。这对于我们通过行使这一权利来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票据抗辩权的相关规定,包括其限制和种类。票据抗辩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权益,但需要进行限制以保证票据流通性。《票据法》对票据抗辩作出了具体规定。票据抗辩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两大类,前者基于票据本身的问题,后者基于债务人与特定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抵消权的定义、条件和抵消通知的要求。当合同双方互负债务时,可以进行债务抵消,即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清偿,实现债务消灭。债务人主张抵消权需满足多种条件,如双方互负债务、债权均已到期、债务同种类或同一性质等。同时,债务人发出抵消通知时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该权利对于保护个人利益和合同当事人的权益有重要意义。文章还解析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