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在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后履行一方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若先履行一方未按约定履行债务,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请求。
在传统民法中,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并未被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合同法第67条首次明确规定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存在。该抗辩权适用于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主要适用于先履行一方违约的情况,这是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不同之处。
“顺序履行抗辩权”这一名称并不常见,使用该术语的人较少。然而,在2008年司法考试卷三的第57题选项a中使用了“顺序履行抗辩权”一词。此外,还有一些人使用“先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等术语来表述同一概念。实际上,这些术语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先履行抗辩权”强调先履行一方应先履行其债务,“后履行抗辩权”则强调抗辩权人本身履行的时间晚于先履行一方。
根据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并行使后,后履行一方有权暂时中止自己的债务履行,拒绝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以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和顺序利益。当先履行一方采取了补救措施,将违约转为适当履行时,顺序履行抗辩权将消失,后履行一方必须履行自己的债务。因此,顺序履行抗辩权属于一种临时的抗辩权。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不会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
通过对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以及效力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基本了解顺序履行抗辩权的作用和效果。这对于我们通过行使这一权利来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构成和效力。构成条件包括双方存在同一双务合同、债务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等。效力方面,后履行一方有权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当时拒绝其履行要求,且行使不安抗辩权时仍可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