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的“先履行抗辩权”制
时间:2024-10-13 浏览:4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先履行抗辩权”又称“不安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者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危及到自己债权的实现时,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在合理期限内对方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时,可以解除合同的权利。因此,先履行抗辩权在抗辩性质上具有延期性和消灭性的双重属性。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履行抗辩权制度,并具体体现在我国的第一部《合同法》中。下面本人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且具有对价关系
根据大陆法系合同法的理论,先履行抗辩权适用条件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先履行抗辩权只适用于同一双务合同中互负债务的情况。因此,单务合同或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均不能产生先履行抗辩权。其次,这两个债务之间必须存在对价关系。
二、异时履行的双务合同
先履行抗辩权适用于异时履行的双务合同。异时履行指的是双方履行债务的时间顺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对于某些买卖合同,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一般采用同时履行原则。而对于租赁、承揽、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合同,一般应采用异时履行原则。
三、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
先履行方只有在债务履行期限到期后才能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如果履行期限尚未到达,先履行方只能暂时停止履行的准备,无法停止履行。
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
先履行方必须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在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这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原因,如财产减少、商业信誉丧失、劳动能力丧失、特定物丧失等;2)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3)先履行方对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而不能凭主观猜测。否则,先履行方将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担违约责任。
先履行抗辩权的效力
一旦一方符合上述条件,即取得先履行抗辩权,那么这将对双方当事人产生何种影响呢?也就是说,先履行抗辩权的效力是什么?对此,我将进行以下探讨。根据后履行方是否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担保或恢复履行能力,我认为先履行抗辩权的效力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不安抗辩权的含义
不安抗辩权的含义、性质和成立条件。不安抗辩权是一种延期抗辩权,允许一方在对方无法履行合同或有不能履行合同的风险时中止履行,直到对方提供证明其履行能力或担保为止。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包括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应先履行义务且对方存在履行障碍。行使此权利需要慎
-
担保人行使先诉抗辩权的要点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
抗辩权的定义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
抗辩权的种类与区别
抗辩权的种类与区别。抗辩权可分为独立抗辩权和从属抗辩权,前者无需主债权即可行使,后者仅从属于特定债权。另外,根据行使效力的强弱,抗辩权可分为永久抗辩权和一时抗辩权。文章还介绍了先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护
-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
抗辩权的定义和类型
-
债务纠纷证据的种类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