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这种抗辩权是我国《合同法》所独创的一种抗辩制度,该抗辩权的名称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先履行抗辩权,是指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严重不符合约定条件时,相对方为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或为保证自己履行合同的条件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先履行抗辩权本质上是对违约的抗辩,在这个意义上,先履行抗辩权可以称为违约救济权。
有人认为应称为先履行抗辩权,也有人认为应称为先履行抗辩权。这一条所设定的抗辩权是为后履行的一方设定的抗辩权,比较而言,将之称为先履行抗辩权更为合理。
创立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更加完善了履行抗辩制度。三种抗辩权同时存在:即负先履行义务者有不安抗辩权,负同时履行义务者有同时履行抗辩权,负后履行义务者有先履行抗辩权。
二、先履行抗辩权发生的条件
根据《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先履行抗辩权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由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一方面是指必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产生债务,而不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合同产生的。另一方面,双方当事人必须互负债务,这就表明应当存在于双务合同之中。根据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应当认为双方所负的债务应处于互为对待给付的地位。
第二,由一方当事人先为履行。履行是否具有先后顺序,是先履行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根据区别。
第三,先履行的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债务。
三、先履行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区别
先履行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都是双务合同中的抗辩权,都体现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而且,都是自助权、形成权,这两种权利的行使,都不需要借助于对方的意思表示与合作,也不必经过诉讼或仲裁程序,当事人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自己行使这些权利。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不同:
1.两种抗辩权意义不同
同时履行抗辩权,其意义在于保护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的当事人双方的履行利益。而先履行抗辩权,则反映了后履行义务人的履行利益,主要是指期限利益和顺序利益。
2.规则不同
同时履行抗辩权不是对违约抗辩,而先履行抗辩权则本质上是对违约的抗辩。在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时,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违反合同的约定,即合同义务,而在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权利人则认为对方当事人违反了合同的义务,没有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因此后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辩权。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抗辩权的定义和类型。抗辩权是指一方当事人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时的对抗权。根据分类角度的不同,抗辩权可分为独立抗辩权和从属抗辩权、永久抗辩权和一时抗辩权以及法定抗辩权和约定抗辩权等。独立抗辩权不必拥有主债权即可行使,从属抗辩权则需自己拥有请求对待给付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