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时,应当根据法律要件分类说,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条第2款的规定:“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因此,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对合同是否履行的事实或合同不能履行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履行合同义务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积极义务是指当事人必须采取行动来履行合同,例如支付货款、提供服务等。消极义务是指当事人不得采取行动,即不得违反合同约定。在举证责任方面,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有所不同。
对于积极义务,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举证证明其已履行合同义务。如果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履行合同义务,将面临败诉的风险,并可能被追究违约责任。
对于消极义务,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举证证明其未违反合同约定。如果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其未违反合同约定,将面临对方当事人主张违约的风险。
根据举证规则,当权利人同时主张权利并行使抗辩权时,对于对方当事人是否履行合同,应当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是为了保护抗辩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权利人因未能提供证据而承担败诉的风险,同时也符合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立法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履行抗辩权的种类,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债务履行的顺序和具体情况,一方可在特定条件下拒绝另一方的履行要求。
引起永久抗辩权的因素,包括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已过时效期限和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等。其中不可抗力是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债权人过错指因债权人原因导致的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合同;已过时效期限指权利被侵犯者在法定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及解除合同的条款。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但不能解除合同,除非后履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中止履行的情形和通知对方的要求。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