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在现代社会被视为弱势群体,法律为其提供特殊保护。劳动债权得到优先保护是其中的典型表现。根据《海商法》第22条第1款第1项和第25条第1款的规定,船长、船员和其他在编人员在船上工作所产生的工资、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权优先于船舶留置权和船舶抵押权。然而,在《企业破产法》颁布之前,职工债权和担保物权在破产清算时存在争议。《企业破产法》第132条确立了担保物权优先的一般规则,但也有例外。
购房消费者是另一个弱势群体。由于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收入不成比例,房地产市场交易不规范,房地产商占据强势地位,购房消费者难以获知所购房屋的具体负担情况。为保护购房消费者的权益,最高人民法院特别保护购房消费者对房地产商的请求移转房屋所有权的债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批复》的规定,购房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大部分款项后,其请求权可以对抗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以及其他债权人就该房屋所享有的抵押权。购房消费者只要交付了全部或大部分购房款,其请求权即可对抗其他物权,无论是否占有房屋。然而,如果房屋上的抵押权已经通过登记公示,购房消费者的债权就无法对抗抵押权。
预告登记是债权物权化的重要表现。根据《物权法》第20条的规定,预告登记可以排除其他人取得将来房屋物权的风险。此前,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也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例如,《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规定了预告登记的对象是预购商品房和房屋建设工程的请求权。预告登记债权之所以具有优先效力,主要是为了防范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之间的时间差对物权受让人的风险。与其他优先性债权所追求的保护弱者的社会政策考量不同。
在我国,法律赋予优先效力的债权还包括:
担保物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担保物权是从物权的一种,目的是保障债权的实现。担保物权涉及他人的所有物,具有属性特征、预先约定性、可靠性、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担保的种类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金钱担保和反担保等。反担保的范围在担保法中有所规定,但也存在一
股权质押权的行使问题。依据我国担保法,质权人行使股权质押权并非必须通过法院审理,可通过协商与出质人达成一致。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如未获清偿,质权人可采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等方式处理。若所得价款超过债权数额,超出部分归出质人;若不足,则由债务人继续清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个人债务是有优先清偿权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抵押债权优先受偿。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
担保物权优先于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这是由于用益物权的标的价值形态如发生变化,会对权利人的使用收益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权利消灭;而担保物权的标的物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担保物权以变化后的物为标的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