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物权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
担保是指为确保债权人的债权得到清偿而承担的特别保证。担保通过担保合同而成立,担保合同成立后,就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由担保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担保合同,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主合同为成立前提的。债权人和债务人订立的主合同,是担保关系产生的基础,也是担保的对象。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主要规定债权人和担保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物权法中,担保物权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有特定称谓的,主合同的订立者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是担保人,提供用作担保的物的所有权人是债务人或者担保人,对债权人来说当主合同的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债权人称为担保物权人。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即只要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担保物权人也即债权人有权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
担保物权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这是担保物权的固有性质。它不仅可以优先于一般的债权,而且,可以优先于法定的债权。例如,就税收债权而言,国家享有税收优先权。不过,从担保物权的效力出发,其较之于税收优先权应当处于更为优越的地位。这就是说,在担保物权设定之后,如果债务人欠下税务机关的税收,税务机关不得因税收优先权而先于担保物权人受偿。《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这就是说,对于在担保物权设定之前已经拖欠的税收,税收债权优先于后设定的担保物权。如果在设定担保物权时,担保物权人已经知道欠税的,担保物权人仍然接受该担保物,则表明其自愿承担了风险,所以,税收应当优先于担保物权而执行。反之,设定担保物权之后,债务人欠税的,国家只能等债权人就担保物权实现权利之后,再行征收。
担保物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担保物权是从物权的一种,目的是保障债权的实现。担保物权涉及他人的所有物,具有属性特征、预先约定性、可靠性、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担保的种类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金钱担保和反担保等。反担保的范围在担保法中有所规定,但也存在一
股权质押权的行使问题。依据我国担保法,质权人行使股权质押权并非必须通过法院审理,可通过协商与出质人达成一致。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如未获清偿,质权人可采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等方式处理。若所得价款超过债权数额,超出部分归出质人;若不足,则由债务人继续清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个人债务是有优先清偿权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抵押债权优先受偿。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
担保物权优先于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这是由于用益物权的标的价值形态如发生变化,会对权利人的使用收益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权利消灭;而担保物权的标的物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担保物权以变化后的物为标的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