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将自己的一处房屋在信用社抵押贷款9万元,并在房产管理机关办理了房屋抵押登记,抵押期限为一年。然而,抵押期限届满后,贷款仍未偿还。
在更换他项权证时,王某趁机将存于房管局的房产证拿回家。2013年3月,信用社以借款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采取了诉讼保全措施,查封了王某借款时作抵押的房产。然而,2013年6月,王某托人以11万元的价格将该房产卖给李某,并将房产证交给李某。李某支付款项后已入住该房屋。然而,当李某到房管局办理过户手续时,才得知该房产已被法院查封。李某感到上当受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故意隐瞒房产被查封的真相,将法院查封的房产出售给李某并获利,其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有诈骗的故意。在客观上,王某隐瞒事实真相,将他人财物据为已有,其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特征,应构成诈骗罪。
然而,王某非法出售被法院查封的房屋,其行为也触犯了非法处置查封财产罪。由于王某的行为涉及两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即非法处置查封财产罪和诈骗罪,需要确定其主要犯罪目的。根据本案来看,王某明知自己无权处置被查封财产,故意隐瞒真相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因此,其主要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即实施诈骗罪。
综上所述,王某的行为构成牵连犯,应根据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择一重罪对其定罪处罚。根据王某的主要犯罪目的和行为特征,应将其定罪为诈骗罪。
一起借款纠纷案,王某向夏某借款并以陈某的房屋作为抵押,但双方未进行房屋抵押登记。一年后王某未能归还借款,夏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争议焦点在于陈某是否应承担还款责任。根据抵押登记原则,因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担保物权未成立,陈某不承担还款责任。
房屋买卖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双方自愿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存在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法定情形会导致合同无效。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主体不当、买受人主体不当、出卖人隐瞒抵押事实和销售拆迁安置房屋等情况也会导致合同无效。购
抵押贷款的要求及条件。贷款用途包括个人购买住房或循环使用。贷款对象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港澳台自然人和外国人,需满足具有合法身份、稳定经济收入、无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住房价格的70%,期限与个人住房贷款相同。贷款利率与
农村房屋转让的条件、宅基地上房屋的转让以及农村房屋转让的程序。农村房屋转让需满足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条件,宅基地上的房屋转让受到严格限制,且转让程序复杂,包括书面同意、产权审查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