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案件涉及原告刘某与被告某公司之间的供销合同纠纷。在审理过程中,关于被告主张的不安抗辩权是否成立,形成了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不构成不安抗辩权。根据合同约定,被告应在交货日期履行两份供销合同,将设备送至约定地点。然而,被告至今未履行设备乙合同,违反了合同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双倍返还定金。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构成不安抗辩权。虽然原、被告签订的两份合同是在同一天,但并未约定同时履行。被告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将设备甲送至原告处,然而原告并未按约定付清货款,并在被告多次催要下至今未支付剩余设备款。被告有理由认为其丧失商业信誉而中止履行设备乙合同,因此被告的行为构成不安抗辩权,无需双倍返还定金。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被告的行为符合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被告有权中止履行设备乙合同。
首先,不安抗辩权是一种自助权,当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表明对方有不能履行给付义务的现实危险时,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合同,无需征得对方当事人同意或经过诉讼或仲裁程序。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设立旨在预防因情况变化导致先履行一方遭受损害,保护先给付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合同欺诈。
其次,根据《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如果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从原告未能及时、完整履行设备甲合同义务的情况中看到了继续履行设备乙合同的危险,符合《合同法》第68条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即丧失商业信誉。因此,被告有权中止设备乙合同的履行。原告主张解除合同而不是继续履行合同,也反映出原告无意继续履行合同。因此,法院最终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违约,无需双倍返还定金。
行使不安抗辩权是否需要证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需要履行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即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无法履行或可能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形。通知义务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危机并提供还债担保,而举证义务则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行使不安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情形。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且未约定履行顺序时,一方要求履行时,对方有权拒绝;在异时履行的双务合同中,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债务时,后履行一方可行使不安抗辩权;若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未履行,后履行一方同样有权拒绝。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根据具体情
行使履行抗辩权的规则。对于先履行抗辩权,当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选择不通知对方,未通知不构成合同责任;而对于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对方。对于先履行义务一方存在重大瑕疵或部分履行的情况,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应通知对方,给予对方改正机会,以减小损失。
先履行方的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时如何保护先履行方的利益。文中介绍了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通过比较两者,分析我国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立法选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需满足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和履约能力丧失或可能丧失两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