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的接收程序首先需要进行资料审查。资料审查的对象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资产所有权的相关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包括一般贷款类资产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证明担保或抵押权利存在的其他法律文书,以物抵贷类资产的抵贷协议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仲裁书、以物抵贷资产清单,涉诉贷款及相应法律文件的起诉状、上诉状、撤诉申请书、财产保全申请书、支付令申请书以及破产还贷申请书、判决书、调解书和申请执行书、执行证明等。
接收不良资产还需要进行债务人的资信调查及现场检查。资信调查主要涉及债务人的主体资格、组织形态、股本结构、分支机构情况等方面。现场检查则关注债务人的历史经营情况、对债务的态度、是否有逃废债的倾向等。此外,还需要了解债务人的现实经营状况、主要经营业务、产品的市场情况、债务人的总体负债情况、对外担保情况、对外投资情况,以及债权情况等。
在资料审查和现场检查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资料分析及综合评估。资料分析和综合评估的目的是对拟接收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类,并制订出接收方案和初步的处置意见。
不良资产收购是为了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步伐、有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抵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而进行的一项工作。我国借鉴了国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接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工作。不良资产收购是一项政策性和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
世界各国对仲裁员资格的不同规定,包括严格规定和宽松规定以及无明确规定的国家。同时,针对中国特有的内部仲裁员制度,文章分析了其对仲裁程序、公正性和独立性以及仲裁监督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取消该制度的建议。
不良资产债务诉讼时效的确认方法,包括我国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断和重新计算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不良资产收购的注意事项,如债权转移条件、对债务人调查、审查其他抵押权或担保物权、合理确定资产价格和审查受让债权的法律时效问题。最后,文章介绍了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在资产合计中的地位和分类,包括实物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和股权类不良资产。文章还介绍了与不良资产收购、清收相关的法律依据以及不良资产收购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合法有效的债权转让、对债务人进行全面调查、审查其他担保物权等。合理确定资产价格和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在争议发生后,双方应首先进行协商,对于工伤待遇争议等不太尖锐的情况,协商是常见且易接受的方式。调解虽然不是必经程序,但对解决劳动争议有很大作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仲裁后如仍不服可提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