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改非遇拆迁时,补偿方式并不一定按照商铺补偿标准,而是根据经营情况、经营年限和纳税情况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紧急通知,对于拆迁范围内产权性质为住宅,但已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经营性用房的补偿,各地可以根据其经营情况、经营年限和纳税情况给予适当的拆迁补偿。
大多数地方采用住宅房屋与非住宅房屋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补偿标准,也有地方规定住改非可以享受商业用房补偿政策。具体而言,如果房屋确实用于经营使用,按照商业用房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如果房屋是住宅,则按照住宅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对于沿街的住改非房屋,补偿价格是根据营业年限、营业用房性质和住宅用房性质的权重来计算的。对于非沿街的住改非房屋,补偿标准是根据住宅评估价加上营业补助来确定的,其中营业补助的标准根据不同经营年限的不同而确定。
在一定时间后,住改非房屋的补偿将完全按照住宅性质进行补偿。
首先,需要对房屋的性质进行认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来确定房屋的性质。例如,在北京,可以根据是否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来判断;在上海市、重庆市、山东省等地,通常以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用途为准,如果没有标明用途,则以报建时的用途为准。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规定,房屋的性质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补偿标准,如果协商不一致,则可以由当地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确认。这样的规定是为了解决房屋用途复杂的问题,允许当事人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作出客观判断,并为他们提供协商的空间。如果协商不成,双方都有权利提起行政诉讼。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以房屋权属证书和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如果各地对房屋性质和面积的认定有特别规定,应按照规定执行。如果被拆迁人和拆迁人就房屋性质或面积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按照协商结果进行评估。如果无法协商一致,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确认房屋性质,或者向房屋面积鉴定机构申请鉴定。
一旦确认房屋的非住宅性质,被拆迁人可以向拆迁人主张房屋拆迁补偿款和停产停业综合补助费的双向补偿,并要求按照经营用途提高补偿标准。
征地拆迁中涉及的主要主体及其职责。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房屋拆除单位和拆迁管理部门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我国法律对征地拆迁主体的相关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征收与补偿等方面的内容。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
旧城改造拆迁项目的补偿标准。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搬迁和临时安置以及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被征收人可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并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补偿方式、金额、安置用房等条款。
无证房屋拆迁补偿比有证房屋低的问题。对于无房产证的合法建筑,如果当事人对补偿不满意,可以选择不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并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文章还介绍了拆迁补偿协议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无效判定规则。
村里荒山荒地被征收时的补偿问题。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征收集体土地应给予补偿。若未补偿,村民可申请行政诉讼。代征地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村民的财产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