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第7条规定,作为保证人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需要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保证人提供保证是为了确保债权得到实现,债务得到清偿。因此,保证人具备代为清偿能力是成为保证人的基本条件。
代为清偿包括代为履行金钱债务和其他给付。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形式包括代为履行债务和承担债务不履行责任两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13条规定,如果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但保证人无法实际代为履行,保证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担保法对于保证人资格的基本要求并非强制性规定,因此不能以保证人缺乏代偿能力为由认定保证合同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14条规定,如果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在作为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后,以自己缺乏代偿能力为由要求免除保证责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都可以作为保证人。《担保法解释》第15条规定了五种类型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保证人:
成为保证人不仅需要具备积极条件,还需要具备消极条件。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某些组织不得担当保证人,或者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担当保证人。这些组织包括:
国家机关享有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经费,这些经费只能用于履行其所承担的国家职能和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能用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为他人提供担保。然而,在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时,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机关可以作为保证人。
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与社会公益事业无关的经济活动。允许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保证人,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此,我国《担保法》第9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指企业法人下设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分厂、销售部等,具有一定的对外经营权。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指企业法人设立的、没有对外经营权的内部职能部门,如公司的人事部、财务部、车间等。
由于企业的职能部门既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具有对外经营权,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其名义对外进行经济往来,包括提供保证。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其法人的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连带保证合同权利主张的方式,指出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有时间限制,债权人需在合同约定的担保期间或法定的六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将失去法律保护。同时,根据不同担保合同条款,担保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连带共同保证的法律解释,即当有两个以上保证人为同一债务提供保证且未约定保证份额时,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主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要求任一保证人承担全部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无法追偿部分应按内部约定比例分担。
保证责任的免除情形。首先阐述了保证合同未成立的情况,包括主合同尚未成立和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其次,介绍了保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况,包括国家机关所提供的保证等明确禁止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保证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