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指在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基于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包括延期性抗辩和灭却性抗辩。延期性抗辩包括主债务人对债权人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灭却性抗辩则涉及主合同不成立或无效、主债务时效届满等情况。
此类权利包括合同撤销权、抵销权等。尽管严格来说,这些权利并非抗辩权的范畴,而是属于形成权的性质,但是这些权利在客观上具有阻却债权人请求权的效力,因此也可被视为广义上的抗辩权。需要注意的是,保证人不得直接行使债务人的撤销权和抵销权,仅可发生拒绝清偿的效力。
这种抗辩权是合同应有的效力,例如保证期限未到的抗辩、保证合同不成立或无效的抗辩、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届满的抗辩等。
1. 先诉抗辩权(检索抗辩权)
一般保证人独享的抗辩权,指的是在债权人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无效果之前,保证人可拒绝履行债务。这里所谓的执行无效果是指对债务人的可执行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进行了执行,但债务仍未能得到清偿(参见解释131条、总论部分第6目)。先诉抗辩权属于延期性抗辩权,不能永久否定债权人的保证请求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债权人同时起诉一般保证人和债务人,法院不应剥夺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但在判决书中应明确在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解释125条)。此外,根据《担保法》17条第3款规定,保证人在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债务困难重大、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等情况下,将丧失先诉抗辩权。
2. 催告抗辩权
催告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必须先向债务人要求履行,否则保证人可拒绝履行保证债务。虽然《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催告抗辩权,但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中有所体现,根据该规定,催告抗辩权仅适用于代为履行的保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时,应先请求(书面或口头)主债务人履行。
担保追偿权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担保人行使追偿权的诉讼时效从向债权人承担责任之日起计算,主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担保人可主张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同时存在保证人优先行使追偿权的例外情形。担保人在行使追偿权时需注意诉讼时效的限制,如果未主
保证人追偿权的诉讼时效及条件。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才有追偿权,且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时主观上不能有过错,否则不能向主债务人追偿。如果保证人在可以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而没有主张时清偿了债务,则不能再向债务人追偿。具体问题应咨询专业
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保证合同形式、保证方式及保证责任、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金融机构对保证期间的误解原因及对策,以及定期保证费期间与不定期保证责任期的差别。保证人需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保证合同需采用书面方式以确保明确性和证据性。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是
放弃一般抗辩权的可行性和风险。保证人作为权利的持有者,可以选择放弃抗辩权,但这样做可能在未来追偿过程中面临困难。一般抗辩权是保证人在面对债权人请求时的一种防御性权利,具有多种属性。放弃抗辩权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但必须符合法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