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指在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基于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包括延期性抗辩和灭却性抗辩。延期性抗辩包括主债务人对债权人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灭却性抗辩则涉及主合同不成立或无效、主债务时效届满等情况。
此类权利包括合同撤销权、抵销权等。尽管严格来说,这些权利并非抗辩权的范畴,而是属于形成权的性质,但是这些权利在客观上具有阻却债权人请求权的效力,因此也可被视为广义上的抗辩权。需要注意的是,保证人不得直接行使债务人的撤销权和抵销权,仅可发生拒绝清偿的效力。
这种抗辩权是合同应有的效力,例如保证期限未到的抗辩、保证合同不成立或无效的抗辩、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届满的抗辩等。
1. 先诉抗辩权(检索抗辩权)
一般保证人独享的抗辩权,指的是在债权人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无效果之前,保证人可拒绝履行债务。这里所谓的执行无效果是指对债务人的可执行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进行了执行,但债务仍未能得到清偿(参见解释131条、总论部分第6目)。先诉抗辩权属于延期性抗辩权,不能永久否定债权人的保证请求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债权人同时起诉一般保证人和债务人,法院不应剥夺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但在判决书中应明确在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解释125条)。此外,根据《担保法》17条第3款规定,保证人在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债务困难重大、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等情况下,将丧失先诉抗辩权。
2. 催告抗辩权
催告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必须先向债务人要求履行,否则保证人可拒绝履行保证债务。虽然《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催告抗辩权,但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中有所体现,根据该规定,催告抗辩权仅适用于代为履行的保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时,应先请求(书面或口头)主债务人履行。
保证人的定义、责任范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保证人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责任范围与主债务人相当。多个保证人共同承担全部债务责任,但债权人的请求需遵循法律规定。保证人的债务从属于主债务,其追偿权有条件限制。预先行使追偿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债务人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