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以及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有效的《合同法》,相关法律规定将发生变化。随着《民法典》的实施,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将失效。
根据《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如果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在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如果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少于约定数额,视为变更约定的定金数额。
根据担保法第89条的规定,定金的法律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这是在主合同得以履行情况下的效力。其次,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而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这是主合同不能履行情况下的定金罚则。
在司法实践中,支付定金的一方以货款、预付款、保证金、留置金、担保金、押金、订金等名义支付,只要支付的数额和时间与定金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一致,不影响定金合同的效力。
根据我国新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因此,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可以适用定金罚则。
根据我国新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事人既约定了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时,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违约定金和解约定金的区别。违约定金针对违约行为,不履行主合同义务则需按规则处理定金;而解约定金允许当事人通过放弃或双倍返还定金来解除合同。两者在概念内涵、设定方式和法律后果上有所不同。同时,文章还涉及相关法律规定对定金和违约的处理。
房屋交易中中介代收定金后卖方的违约责任及常见陷阱。合同约定中介公司有权代收代付定金等相关费用,卖方需按时交付房屋,否则需双倍返还定金。卖方需注意中介公司的全包价不透明和过户问题等陷阱,买方需警惕个人现金收房的陷阱。通过合同约定和法院判决分析,提醒买卖
购房定金退还的合理性问题。在开发商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且业主违约时,定金可能不予退还。业主应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定金金额、谨慎签署认购书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主要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补充协议协商未成或国家新政策导致不符合购房条件等,购房者可以要求返还
购房定金的退还条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给付定金方不履约,无权要求返还;收受定金方不履约,应双倍返还。对于商品房销售,符合销售条件的房企在订立合同前收取预订款性质费用的,订立合同时应抵作房价款,未订立合同则应返还。只有在合同条款无法达成一致或认购书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