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留置权的善意取得
一、商事留置权的基本理论
1.商事留置权的概念
对于商事留置权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在商事交易中,因为对交易的安全性以及迅捷性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商人之间,只要因为双方之间发生商行为,产生债权,债务人在清偿期内不偿还债权人利益,债权人可以留置自己占有的债务人的物品或者有价证券,但此物品和有价证券都必须是在之前双方的商行为中取得占有的。也有学者认为商事留置权是指商人之间在营业关系中产生的留置权,因营业关系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如果在债权届期而没有受到清偿,就可以留置自己在营业关系中占有的债务人的物。
二、商事留置权的善意取得
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商事留置权对此尤为关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30条所规定的"债务人的动产",究竟应解释为债务人所有的动产还是债务人交由债权人占有的动产,债权人能否善意取得留置权,值得思考。
首先,商事留置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的适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三个条件,即受让时出于善意、支付合理的价格、完成物权的公示。根据该条第3款的规定,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可以参照这些条件。对比这三个条件,商事留置权完全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一,留置权人在接受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一般并不会追问动产的真实所有权属状况,尤其是在营业关系中,债权人面对的是大量的、重复发生的类似交易,所以不会对某笔交易特别去询问其权属状况,只要交易符合商业惯例,债权人即以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不能以恶意推定之。
第二,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动产进行留置,是因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而留置权制度本身就是为了担保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而存在的,那么债权人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债权,可以视为债权人向债务人支付的合理对价,这就满足了善意取得制度对支付合理对价的要求。当然,如果债权人留置的动产价值超过债权本身甚多,会造成对价的不合理,此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33条来进行矫正:"留置财产为可分物的,留置财产的价值应当相当于债务的金额。"如果留置的动产为不可分物的,则债务人只能忍受此种形式上的不合理对价,因为强行将该动产分割再留置的话,只会给债务人带来更大的损失。法律绝非两全之策,而往往只是两难选择中较为合理公正的一种选择而已。
第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成立要件之一,是"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而留置权的成立要件之一,便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动产的占有,而且此种占有必须是合法的、非出于侵权或有违公序良俗的。债权人对债务人动产的占有还必须具有持续性,一旦非因他人侵权而丧失占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40条的规定,债权人的留置权将会就此消灭。由此可见,商事留置权制度中,作为其成立要件之一,留置权人自始便必须对债务人的动产进行公开、和平、持续的占有,因此完全符合善意取得制度对完成物权公示方面的要求。
其次,适用善意取得符合商事留置权制度的立法目的。善意是指当事人对对方行为人身份、意图或标的物性质等方面的一种不知情,而且此种不知情并非出于当事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人们往往只能根据他人行为的外观进行简单的判断,而如果不保护这种善意,那么"其结果必造成交易各方努力'知情',权衡的结果,保护善意(通常不保护咨询成本不高的重大过失而不知情)减省的社会成本往往还大于其增加的社会成本。
关于留置债务人直接产生债务的所有权法律规定、留置其他财产的所有权法律规定,以及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标的范围的海运实践等相关内容。随着新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发展趋势,留置权的标的范围有扩大趋势,并加强了对承运人的保护。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实践中存在争议,包括
关于留置权适用范围的法律问题。担保法规定了留置权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和加工承揽合同等产生的债权,但物权法采纳了扩大留置权适用范围的意见,没有明确列举适用范围,只规定了不得留置的两种情形。留置权的成立需满足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动产、债权已届清偿期且
留置权的实现程序及其相关条件与消灭情形。留置权的实现需按《担保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宽限期、协商折价或拍卖变卖等步骤。留置权产生的条件包括合法占有动产、债权与动产占有有牵连关系、债权已届清偿期等。留置权消灭的情形包括债权消灭、提供其他担保替代留置担
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以及留置权的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的保管费用以及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权的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包括主物、从物、孳息以及代位物等。同时,留置权对留置物所有人的效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