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的通风采光权的规定
许多居民的住房被新建建筑遮挡阳光后,由于切身利益受到影响,从维持个人权益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维护现有日照条件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采光权只是一种有条件的权利,而不是无条件的权利。在198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中,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对于取得住宅产权或使用权的居民来说,采光权不像建筑面积那样,可通过简单的定量标准来确定。由于在住宅周围进行建设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遮挡住宅阳光。而我国地域广阔,南方与北方的日照条件和生活习惯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处理建筑采光问题上,体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只能通过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地方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法规来进行规定。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时满足有关各方的全部权益,当出现矛盾时,为兼顾有关各方的权益,有关各方都会相应丧失一部分权益。因此,采光权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权利,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权利。
另外,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标准,1987年10月1日起试行)第三章第3.1.2条规定:“建筑布局和间距应综合考虑防火、日照、防噪、卫生等要求,”“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在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第3.1.3条规定日照标准:“住宅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宿舍应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居室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1小时”。
此外,国家强制性标准国标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94年2月1日起施行)1.0.5条规定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其中1.0.5.4条规定:“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第5.0.2条规定“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可见,采光权虽没有专门的单项法规,但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您可以根据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提出相关要求。
相邻权原则在处理相邻关系中的应用。相邻权原则要求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相邻各方应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等原则处理相邻关系,包括通行、流水、建房挖沟等。法律对处理相邻关系有相应规定,按照法律、法规及当地习惯处理。
邻居之间的违建纠纷。被告在露台擅自搭建构筑物,严重影响了原告的休息和存在安全隐患,原告要求拆除并恢复露台原状。法院判决被告拆除构筑物并恢复露台原状,被告虽声称得到了默许但未提供证据证实。律师解析了相邻权中的常见权利,如通行权、水权、建筑权等。
采光权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为了获得日照而要求邻人限制其房屋或其他构造物的距离或高度的权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采光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外,采光权被认为是人格权,与生命、健康、生活的安适等息息相关。在我国,采光权被纳入相邻权的范畴,根据《
楼上漏水纠纷中,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根据法律规定,受漏水损害的一方应该先请房屋质量检验部门鉴定漏水原因和修补方法,并凭鉴定报告要求相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