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仲裁法》第74条的规定,仲裁时效的适用原则如下:如果法律对仲裁时效做出了具体规定,那么就适用该规定;如果法律没有对仲裁时效做出具体规定,那么就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诉讼时效可以适用于仲裁时效。根据该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第3项的规定,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具体到每个仲裁案件的时效,仲裁庭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确定。参照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仲裁时效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延长、中止和中断。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在仲裁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仲裁时效可以延长。在仲裁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仲裁时效将中止,直到中止的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将继续计算。如果仲裁程序中出现了提起仲裁、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况,仲裁时效将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将重新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仲裁时效期间后,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那么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
中国涉外及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前者主要处理涉及契约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后者则主要处理海事方面的争议,如船舶救助、碰撞、经营等争议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两个机构均为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条件。根据法律,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在人民法院得到执行。主要包括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书面仲裁协议、得到指定仲裁员或通知、符合仲裁规则的组成或程序、裁决事项在仲裁协议范围内且仲裁机构有权仲裁。不满足这些
选择在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双方当事人在订立仲裁协议时,一般都会力争将争议提交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这样做除了便于仲裁和对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可以信任的因素外,更重 要的是当事人对本国的仲裁机构比较熟悉。除适用国际公约外,参考国际惯例也是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