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管辖权原则,如果一方当事人在仲裁程序开始前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有权依据法律对该争议行使管辖权。无论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仲裁协议,法院都有责任根据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理诉讼。只有当另一方当事人根据事先订立的仲裁协议抗辩法院的管辖权时,法院才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进行认定,以决定是否将争议交付仲裁解决。
在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可以根据一定条件提出抗辩,请求法院撤销已经作出的仲裁裁决,或者请求某特定国家的法院不予承认和执行已经作出的仲裁裁决。被请求的国家的法院可以依法进行司法复审,如果法院认为仲裁裁决是根据无效仲裁协议作出的,仍然可以撤销已经作出的仲裁裁决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
在仲裁程序进行中,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及仲裁管辖权提出异议时,仲裁庭有权对此进行决定。然而,各国的立法与实践表明,仲裁庭的决定并不具有终局的效力。一般而言,法院对仲裁进行监督和干预的权力体现在最终裁决阶段。不同国家对法院在仲裁程序中的干预阶段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国家没有限制,法院可以在仲裁程序进行中随时对仲裁庭的决定进行司法干预。而有些国家则认为,法院应在最终仲裁裁决作出后才能进行审查。根据《比利时司法法典》的规定,即便仲裁庭在仲裁程序中对仲裁协议有效性问题作出了初步决定,当事人也只能等到关于实质问题的仲裁裁决作出后才能向法院提请认定。
综上所述,尽管各国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差异,但国际商事仲裁界普遍认同的是,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对仲裁协议有效性问题有第一发言权,但法院拥有最终决定性发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民商事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直接申请法院确认,无需经过仲裁程序。同时,《意见》还规范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旨在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