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构仲裁的情况下,仅当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的仲裁机构确实存在,或者至少可以合理推定其存在时,该仲裁协议才可能有效。确定仲裁机构的重要性在于,几乎所有常设仲裁机构规定,仅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表示将争议提交给该仲裁机构时,该仲裁机构才会受理案件。如果没有明确指定仲裁机构的名称,尽管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表示愿意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相关仲裁机构可能因为无法证明对该争议具有仲裁管辖权而拒绝受理案件。
然而,一些国家对于仲裁机构确定要求的限制正在逐渐放宽。例如,英国目前对于海商案件只要求仲裁协议中包含提交给“伦敦仲裁”字样即可视为有效仲裁协议。换句话说,在英国的法律体系下,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并非仲裁协议的法定要件之一。英国的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扩大仲裁机构的管辖权,促进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国法律不同,这可能导致那些坚持“仅当明确约定确实的仲裁机构时,仲裁协议才有效”的国家法院拒绝承认和执行该仲裁裁决。因此,该仲裁裁决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其效力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基本结构、职能以及仲裁协议的详细规则。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其形式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协议。仲裁协议独立存在,不受合同变更、解除等影响的效力。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