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仲裁的性质,学界存在着契约说、司法权说、自治说和混合说等不同观点。本文支持契约说,因为仲裁在实践中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契约性特征。仲裁的选择、纠纷解决事项、仲裁机构和仲裁庭的选择、仲裁地点、适用规则等都是当事人通过自由意愿形成的。仲裁庭的管辖权也是基于管辖协议的。即使在仲裁裁决的执行方面,也主要依赖当事人的契约履行。因此,仲裁的性质应归属于一种契约安排。
国际商事仲裁属于商事性的法律服务,可以从其契约本质、商业属性、服务属性和专业属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国际商事仲裁的契约本质体现在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并通过契约达成一致意见。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地点等也是由当事人自行决定的。
其次,国际商事仲裁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商事仲裁的当事人通常是商业实体,其目的是解决商业纠纷,维护商业利益。仲裁裁决的执行往往需要依赖商业活动的履行。
此外,国际商事仲裁具有明显的服务属性。仲裁机构为当事人提供仲裁服务,包括仲裁程序的组织和管理、仲裁员的任命等。仲裁庭作为仲裁机构的一部分,为当事人提供独立、公正的仲裁裁决。
最后,国际商事仲裁具有专业属性。仲裁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公正地裁决商事纠纷。
如果将国际商事仲裁视为商事性专业服务,那么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从事此项服务将涉及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中国国内法的适用。
根据国际法层面的规定,国际商事仲裁应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等相关协定的调整。然而,中国并未承诺开放外国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从事商事仲裁服务贸易。
在国内法层面,根据中国的《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外国仲裁机构不得在中国内地进行国际商事仲裁。
因此,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其在中国内地的开展将面临法律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仲裁是当今国际上公认并广泛采用的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之一。仲裁与调解、诉讼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可见仲裁采取自愿原则,仲裁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的,包括自愿决定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自愿决定解决争议的事项,选择仲裁机构等;当事人还有权在仲裁委员会提供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