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法域自主立法模式对法律冲突的应对
一、各法域自主立法模式的存在
在各法域之间存在着自主立法模式,这是由于各法域的法律冲突现状要求采取这种做法。这种模式要求各法域自行制定法律,以应对来自其他法域的仲裁裁决的请求。尽管内地和香港、澳门之间采取双边或多边协议模式来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并不存在非常严苛的障碍,但台湾地区由于处于政治孤立中,与其他三个法域之间的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任何过于乐观地估计仲裁裁决比较法院判决更容易得到台湾地区承认和执行的观点都忽略了政治因素对地区政治法律生活的影响。
二、各自自主立法的模式
各法域采取各自自主立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情况。首先,内地与台湾地区之间的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分别按照两岸各自的仲裁立法。台湾地区以1992年9月颁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和1997年、1998年两次对该条例的修订为承认和执行内地仲裁裁决的依据;内地则以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民事判决的规定》为承认和执行台湾地区仲裁裁决的依据。其次,台湾与香港、澳门地区之间的承认和执行彼此仲裁裁决方面,台湾与澳门之间基本没有司法协助,而台湾与香港之间有一些协作关系,但这些协作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只能参照各法域各自的立法。最后,香港和澳门之间的承认和执行彼此仲裁裁决方面,也分别依照香港的《仲裁条例》和澳门政府颁布的1998年《涉外商事仲裁专门制度》以及1999年《澳门民事诉讼法典》。
三、各法域自主立法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在我国区际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中,四大法域之间仍然主要依靠各自的立法来开展。目前只有内地与香港、澳门两地存在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方面的安排。可以预见,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很有可能在短期内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安排为参照,迅速建构起多边协助结构。然而,与台湾地区进行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协助将长期保持各法域自主立法的模式,除非台湾地区主动改变其政治立场和敌意观点。
区际联合商事仲裁模式的必要性
一、解决两岸仲裁裁决合作的需求
区际联合商事仲裁的构想源于部分台湾学者提出的一种解决两岸仲裁裁决合作的联合仲裁模式。由于两岸处于政治阻隔的冷状态,直接通过公权力性质的司法对接和对话几乎不可能。区际联合商事仲裁作为一种民间解纷方式能够较好地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为仲裁裁决的广泛接受和执行奠定了基础。
二、适用于多个法域之间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内地和台湾之间,也可以适用于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因此,建议由四个法域的仲裁机构联合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以解决四个法域之间的民商事纠纷。各法域人士对于各自所处地区的民商事习惯以及法律谙熟,能够公平地仲裁案件。当事人可以合意选择适用的法律或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调解,从而减少法律适用的矛盾性。
三、解决政治障碍问题
区际联合商事仲裁机制是否需要设立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仲裁具有民间属性,内地和台湾两地区存在近200家民间性仲裁机构。如果仅仅因为两岸处于敌对状态就导致两地的仲裁机构所作出的仲裁裁决不能获得承认和执行,那么,区际联合商事仲裁机构是否能够解决或避免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政治障碍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区际联合商事仲裁具有超越两岸政治状态的属性,并由此具有使其仲裁裁决豁免于两岸严格司法审查的能力,那么中国国内的跨区纠纷完全可以寻求国际层面的仲裁救济。总的来说,区际联合商事仲裁中心的出现和存在是基于解决两岸仲裁裁决合作需求以及其他一些必要条件。它可以为仲裁裁决的广泛接受和执行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