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李某某与被告某食品公司于2004年10月12日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原告从被告处购买方便面,并需交纳10000元的保证金。合同约定在正常销售后,该保证金将被返还给原告。
原告称其交付给被告的10000元是定金,并要求被告双倍返还定金共计20000元。
被告辩称原告交付的是保证金,而非定金。被告声称按照合同约定多次更改包装,并催促原告提货,但原告未按约定销售被告公司产品,构成违约。因此,被告认为原告所交纳的10000元保证金不应返还。
广饶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是有效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原告将10000元现金交给被告,并且被告出具了“收纸箱定金”的凭证。原告对此没有提出异议,应视为双方在实际履行中对合同中的保证金条款进行了变更,使10000元保证金具有了定金的性质。这种变更内容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是有效的。
原告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此其合法债权应受到保护。被告仅履行了收款发货的义务,但未按约定将10000元定金返还给原告,构成了违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定金罚则的要件,由于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的主要目的未能实现,因此定金罚则不适用。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双倍返还定金的诉讼请求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法律规定,不予支持。然而,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定金10000元的主张是合理的,本院予以支持。
被告主张“定金”是误写,但未能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予以证明,因此本院不予采信。被告以原告违约为由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因此本院不予支持。
被告某食品公司被判决返还原告李某某定金10000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交付的10000元现金的性质是保证金还是定金。
定金的概念及其作为法律担保方式的目的。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预先支付的一定比例的货币或其替代物,以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定金的约定和责任必须以书面形式明确,包括数额和交付期限等。同时,介绍了定金数额的法定限制和注意事项,提醒
定金的法律效力,包括定金所有权的转移、返还规定、罚则适用条件、数额限制以及不可抗力和第三人过错的影响。定金作为担保手段,在交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事人需全面理解其法律效力,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相关事项。
定金罚则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根据《担保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定金罚则适用于违约行为,但具体适用范围和条件受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制约。只有在满足适用条件的情况下,如过错违约、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才可以适用定金罚则。同时,法律法规和当事人的特别约定也对定金罚
签订采购合同后,保障采购合同履行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支付定金保证合同履行,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适用定金罚则。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当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