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李某某与被告某食品公司于2004年10月12日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原告从被告处购买方便面,并需交纳10000元的保证金。合同约定在正常销售后,该保证金将被返还给原告。
原告称其交付给被告的10000元是定金,并要求被告双倍返还定金共计20000元。
被告辩称原告交付的是保证金,而非定金。被告声称按照合同约定多次更改包装,并催促原告提货,但原告未按约定销售被告公司产品,构成违约。因此,被告认为原告所交纳的10000元保证金不应返还。
广饶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是有效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原告将10000元现金交给被告,并且被告出具了“收纸箱定金”的凭证。原告对此没有提出异议,应视为双方在实际履行中对合同中的保证金条款进行了变更,使10000元保证金具有了定金的性质。这种变更内容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是有效的。
原告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此其合法债权应受到保护。被告仅履行了收款发货的义务,但未按约定将10000元定金返还给原告,构成了违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定金罚则的要件,由于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的主要目的未能实现,因此定金罚则不适用。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双倍返还定金的诉讼请求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法律规定,不予支持。然而,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定金10000元的主张是合理的,本院予以支持。
被告主张“定金”是误写,但未能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予以证明,因此本院不予采信。被告以原告违约为由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因此本院不予支持。
被告某食品公司被判决返还原告李某某定金10000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交付的10000元现金的性质是保证金还是定金。
合同法中的定金规定,包括其定义、法律效力以及类型和适用范围。定金作为债权担保,旨在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保障债权人权益。合同当事人需以书面形式约定定金数额和交付期限。订约定金担保主合同签订,成约定金影响合同成立或生效,解约定金作为合同解除的代价,违约定
定金的定义与作用,包括解约定金的含义、实质和功能。解约定金赋予合同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以定金损失为代价。合同中有解约定金约定的,不能强制实际履行。定金处罚并不排除损害赔偿的要求,守约方损失大于定金收益时,违约方仍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关于定金罚则的适用范围。当事人可约定定金作为债权担保,如一方不履行债务,则根据违约情况适用定金罚则。定金数额有限制,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若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与约定不符或有违约情形,根据相关
签订采购合同后,保障采购合同履行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支付定金保证合同履行,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适用定金罚则。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当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