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停发并不等同于劳动关系终止。劳动关系终止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标志着劳动关系的结束。在实践中,劳动关系的终止通常出现以下情形:
当劳动合同的期限届满或劳动关系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达到时,劳动关系终止。
当劳动关系主体(如企业)消亡或丧失一定资格时,劳动关系终止。
根据法律规定或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被解除,解除后劳动关系终止。
当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仲裁机构作出裁决或法院作出判决时,劳动关系可能会终止。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关系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完全消失,某些特定的内容仍然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如果遇到工资停发的情况,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寻求工资支付问题的解决。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申请时效期限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在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内,当事人可以中断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仲裁时效。
如果由于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劳动者无法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内提起仲裁申请,仲裁时效可以中止。一旦中止原因消除,仲裁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
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劳动者在仲裁期间如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并有正常表现,可要求支付工资。若未上班且未请有薪假或已解除劳动关系,通常不予支付。若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员工提起恢复劳动关系请求并得到支持,应支付仲裁期间工资。解决拖欠工资可通过协商、投诉
工地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维权途径。首先可以尝试与雇主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或采取法律维权措施。投诉途径包括向劳动局和劳动仲裁委投诉。维权时需注意确认劳动关系、与雇主协商、及时搜集证据并申请劳动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且未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收集证明资料来证明劳动关系,并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和拖欠的工资。文章介绍了申请劳动仲裁的具体步骤、相关法律依据和工资支付的相关规定。
劳动者在公司拖欠工资的情况下,通过劳动仲裁解决争议失败后,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途径。文章还详细列举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订立履行等争议,以及不愿协商、调解或仲裁时的处理办法。公司拖欠工资会接受劳动、人社、住房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