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向以下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1)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2) 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 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1)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当事人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劳动争议,这是最佳的解决途径。双方可以快速、方便地解决问题,节约时间和诉讼成本。协商解决还能保留双方的交往余地,避免尴尬的法庭纠纷。然而,这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了解劳动法相关法律规定,以避免双方因理解不同而无法达成一致。
(2) 向单位的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劳动者可以依靠工会的力量,向企业的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双方皆大欢喜。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达成的调解书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双方出现争议,仍需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3) 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如果其他途径无法解决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双方都不愿意走上法庭。然而,复杂的劳动关系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处理,没有律师参与可能导致自身利益无法全面考虑。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仲裁中,法院和仲裁庭遵循的是“民不告官不纠”原则,如果当事人不主动提出要求,法院不会主动判决。
在劳动仲裁中,仲裁委员会通常会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结果经双方签字后和仲裁庭裁判结果都具有法律约束力,15天以后如果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将自动生效。如果对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4) 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在仲裁结果作出15天之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只受理经过劳动仲裁庭处理过的劳动争议案件。如果劳动案件没有经过劳动仲裁,当事人不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特殊行业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工作岗位,如建筑和旅游。企业需要向劳动保障局报批后方可实行。员工薪酬按计件工资制度支付,超过法定工作时间需支付额外工资。为保障员工健康和工作任务完成,采取集中工作、休息和轮休方
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运作方式,包括劳动仲裁和调解程序。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先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若调解无果则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用人单位和工会代表组成,协议达成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