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56次部务会议的通过,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已经正式公布,并将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办法的颁布废止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
为了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新的工伤认定办法。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按照新办法执行工伤认定工作。
工伤认定应当客观公正、简捷方便,并且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根据属地原则,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向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以及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如果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限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如果材料完整,可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材料不完整,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决定受理,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如果决定不予受理,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他们可以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并作出调查笔录,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核实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提供真实情况和证明材料。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如果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格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保守有关单位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并为提供情况的有关人员保密。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者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用人单位全称、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受伤害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断时间或职业病名称、受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依据、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作出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用人单位全称、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的依据、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作出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这两种决定书应当加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两种决定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如果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而这些结论尚未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将中止,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两种决定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保存50年。
如果用人单位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工伤决定书》、《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样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统一制定。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
工伤补偿办法中的工伤补偿标准,根据员工所受伤害的等级,工伤补偿标准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具体的补偿标准包括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伤残等级越高,获得的补偿越多。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的直接联系。法律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标准认定工伤的同时,也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文章详细列举了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包括事故伤害、职业病等,并规定符合这些情形的劳动者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
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的各个项目。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工伤医疗期、工伤津贴、护理费、伤残抚恤金等。被鉴定为工伤的职工根据不同伤残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包括退出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等。同时,针对因工死亡职工的家属,也提供了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
工伤鉴定的年龄限制和相关程序。工伤鉴定没有年龄限制,但需要先进行工伤认定,且必须在出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最长不超过18个月。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工伤鉴定的范围、申请材料和鉴定流程,包括医疗终结后的伤残等级评定、提交相关材料、交纳鉴定费、参加鉴定会议和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