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疗期是法律概念,病假更多是生理上的概念。
根据法律规定,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其长短有法定标准。而病假则是指劳动者本人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企业应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假期。病假的长短需根据劳动者的病情而定。
2. 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关系,病假期内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员工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关系。医疗期结束后,如果员工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应由劳动鉴定委员会根据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员工应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员工,在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而病假期间的劳动关系保护在法律上没有另外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当劳动者请病假且病假期间短于医疗期时,除非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在这一期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当劳动者请病假但病假已超过医疗期,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1.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2.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工伤报销的范围和程序。报销范围包括工伤医疗期和康复期内的医疗费用,涉及工伤协议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和住院费用,也包括因公出差等情况下发生的与工伤相关的费用。报销标准涉及工伤医疗费、工伤误工费和工伤护理费。工伤医疗费需符合工伤保险相关目录和标准,由工伤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追究期限为违法行为发生或持续后的特定时间段,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农民工工伤赔偿的范围及相关规定,包括医疗费用的全额报销、住院伙食补助费的发放、非工伤范围疾病的医疗费用赔偿、医疗期的确定及延长以及工伤津贴的发放。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放工伤津贴,确保工伤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主要分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九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十二种情形,涵盖了多种可能的情况,包括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