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 >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时间:2024-09-22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3721
近日一间主打自由行的旅游电商平台被曝光现在实施裁员,而裁员的比例高达40%,这一消失引发网络的广泛关注,毕竟临近年关了,裁员的消失多少会触及劳动者的神经,那么裁员比例高达40%是不是合法?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裁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但对裁员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法律,只要符合条件,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合法的。然而,在进行裁员之前,用人单位需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并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以下情形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报告给劳动行政部门,才可以进行裁减人员:

(一)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二)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三)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

(四)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在裁减人员时,应优先留用以下人员:

(一)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二) 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三)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

用人单位根据上述规定裁减人员后,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时,应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经济性裁员的基本程序

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需要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 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在裁减人员时,既不能归咎于职工的过错,也不能归咎于职工本身的原因。由于裁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职工带来生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裁员前,应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

(2) 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以及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且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此外,还需要遵守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3) 征求工会或全体职工对裁减人员方案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5) 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按照相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4S店修车有问题如何维权

    消费者在4S店修车遇到问题时如何维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权,如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仲裁和诉讼等。消费者可以根据纠纷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根据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和其作用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的作用。该证书是县一级人民政府颁发给农村村民的行政确权证书,用于确认村民对该村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拥有使用权。宅基地证是农村村民合法拥有房屋和用地的权利凭证,不得向非集体组织成员转让。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的作用和内容

  • 国企代持股权是否违法?

    国有企业代持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股权的合法性。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三,代持协议合法有效的前提是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若股权代持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代持股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隐蔽性,为不希望

  • 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 应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用有什么法律后果
  •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