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 >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时间:2024-09-22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3721
近日一间主打自由行的旅游电商平台被曝光现在实施裁员,而裁员的比例高达40%,这一消失引发网络的广泛关注,毕竟临近年关了,裁员的消失多少会触及劳动者的神经,那么裁员比例高达40%是不是合法?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否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裁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但对裁员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法律,只要符合条件,裁员比例高达40%是合法的。然而,在进行裁员之前,用人单位需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并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以下情形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报告给劳动行政部门,才可以进行裁减人员:

(一)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二)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三)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

(四)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在裁减人员时,应优先留用以下人员:

(一)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二) 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三)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

用人单位根据上述规定裁减人员后,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时,应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经济性裁员的基本程序

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需要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 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在裁减人员时,既不能归咎于职工的过错,也不能归咎于职工本身的原因。由于裁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职工带来生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裁员前,应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

(2) 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以及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且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此外,还需要遵守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3) 征求工会或全体职工对裁减人员方案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5) 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按照相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种类

    行政处罚的定义、种类及其合法性和规范性。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的惩罚。然而,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中,行政处罚的种类有时会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需要遵守法律确保合法性和规范性。对于超出范围的处罚种类,应当另行下发通

  • 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主体?

    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问题。针对某工程项目因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受到执法部门处罚的情况,讨论了分公司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及主体资格。分公司可以作为行政处罚对象,但需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执法部门应掌握其违法行为事实并具备确凿证据

  •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薪资证明包括个人信息、职位、薪资收入等详细信息,并作为信用调查、贷款和信用卡额度审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虚开收入证明会带来风险,如银行起诉企业和产生劳动纠纷等。因此,在提供薪资证明时应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 税务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

    税务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包括征税行为、税收保全措施、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如认为这些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摘要的内容涵盖了税务行政复议的主要方面,但不包括规章。

  • 农村房屋拆迁纠纠纷怎么解决
  • 已质押的股权能否转让
  • 损坏他人财物2000元怎么处理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