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一种由当事人自愿选择的非司法机构进行裁决的争议解决方式。与法院审判不同,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法院行使国家所赋予的审判权,当事人无需事先达成协议即可向法院起诉。一旦法院受理,另一方必须应诉。而仲裁机构通常是民间团体,其受理案件的管辖权来自双方协议,没有协议就无权受理。
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机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同时约定两个仲裁机构。例如,合同中约定可向A市或B市的仲裁机构提交争议。这样的约定容易在纠纷发生时引发双方对仲裁地点的分歧。根据新仲裁法解释第五条的规定,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仲裁协议无效。因此,这样的约定并没有达到简便快捷解决纠纷的目的,反而增加了麻烦。
二、不要只约定仲裁地点而没有约定具体的仲裁机构,并且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要规范。例如,以下这些约定在纠纷发生后申请仲裁时可能被认为不明确而不予受理仲裁申请:“发生争议在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仲裁解决”、“在争议所在地仲裁解决”、“争议由本市仲裁机关仲裁”、“争议由本市有关部门仲裁”、“争议在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争议由XX市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等。
我国仲裁协议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时间,说明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期限是在仲裁庭开庭前,没有具体规定其他关于管辖权的异议提出期限。文章还介绍了仲裁管辖权的基本内容和仲裁机构通过受理案件确立的管辖权,包括受理仲裁申请和进行仲裁程序的管辖权,并扩展到其他方
黄某与上海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管辖权问题。黄某在工作中受伤后,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索赔。双方约定管辖被提出异议,一种观点认为约定有效,另一种主张因排除劳动者选择管辖的权利而无效。作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争议案件不适用约定管辖,而应适用
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仲裁机构和法院不同。
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这使基层人民法院之间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更加明确,便于劳动争议当事人行使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