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劳动争议案件不适用约定管辖
适用约定管辖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可见,约定管辖的适用范围为一般民商事合同或财产权益纠纷,不包括劳动争议。因此,劳动争议适用约定管辖是没有法律依据的。2、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定管辖
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二审”的处理机制,管辖权的确定皆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在劳动仲裁前置阶段,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在诉讼阶段,司法解释也对劳动争议的管辖法院作了特别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明确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在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权确定时,应遵循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专门规定。3、劳动合同中的约定管辖条款无效
对于一般民商事合同纠纷,法律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与意思自治,对个人权利的让与或放弃皆宽容对待。但劳动法律关系不同,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用人单位具有财产、人身依附性,难以就合同内容提出变更。为了避免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侵犯劳动者的程序权益,劳动立法强化了国家干预,赋予劳动者一定的管辖选择权。劳动合同中关于约定管辖的格式条款虽然表面上没有违背劳动争议法定管辖规定,但实质上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排除了劳动者的管辖选择权,因此是无效的。具体到本案,约定排除了重庆市北部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在劳动仲裁、诉讼阶段的法定管辖权,对黄某参加诉讼和法院审理造成了不便。因此,在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后,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具有法定管辖权,某**分公司的管辖权异议不成立。
劳动争议案件的适用范围、受理、申请期限、仲裁申请主体不适格的处理、重新裁决、增加诉讼请求的处理、管辖以及用人单位合并分立时的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劳动争议包括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形成劳动关系后的纠纷等。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
黄某与上海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管辖权问题。黄某在工作中受伤后,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索赔。双方约定管辖被提出异议,一种观点认为约定有效,另一种主张因排除劳动者选择管辖的权利而无效。作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争议案件不适用约定管辖,而应适用
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对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应重视劳动者的劳动履行地,并以劳动者工资的收到地作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地,这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48小时工伤死亡认定的程序和要求。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劳动争议案件由基层法院管辖,需遵循被告住所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原则。公司应在一个月内申报工伤,否则员工可自行申请。工伤认定完成后应申请伤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