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院都是否对仲裁时效问题进行审查、处理,应该分情况决定,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1、当事人在仲裁阶段及诉讼阶段都未提出对仲裁时效的审查问题。法院不予审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但是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当事人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诉讼时效问题不提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2、当事人在仲裁委仲裁时,被诉人未以仲裁时效进行抗辩,仲裁委员会也未主动进行审查。在诉讼阶段单位提出仲裁时效已过的问题。法院不予审查。依据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六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
3、当事人在仲裁委员会仲裁时,被诉人以仲裁时效进行抗辩,仲裁委员会进行审查后认为未超过申请仲裁时效,并对仲裁做出了实体处理。在诉讼阶段当事人再次要求审查此问题。此时法院不予审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十一条规定: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的日常工作。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六)申诉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
既然仲裁庭已经对仲裁时效问题进行了审查,法院就没有必要再浪费司法资源进行审查。
4、对仲裁机构以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已超过仲裁时效为由不予受理的案件进行仲裁时效的审查。《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予受理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5、对劳动者申请仲裁,单位以诉讼时效进行抗辩,仲裁机构未予审查,且作出实体仲裁裁决的。在诉讼阶段当事人再次要求对仲裁时效进行审查的。法院应予审查。因为仲裁机构对于当事人已经提出的抗辩请求不予审查是不当的,这样无视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利于对当事人权利的平等保护。而且当事人并没有消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在诉讼阶段再次提出此项请求,法院就应本着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原则,依法进行审理。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
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纠纷的法律途径,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以及拖欠的各种工资和补偿金。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即从离职之日起算。要成功申请劳动仲裁,关键在于提供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作证、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记录等。其中,有公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