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建设工程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是有效的,该条款属于解决争议的方法。当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其中包括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方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包含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1)申请:指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依法请求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提起仲裁申请是当事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纠纷的一种请求,也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前提。只有当事人提起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才能受理案件。
(2)受理:指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受理条件,决定立案进行仲裁。受理是仲裁程序的开始,也是仲裁机构开始行使管辖权的标志。
仲裁机构仲裁案件时,不是仲裁委员会直接进行仲裁,而是通过仲裁庭实现的。仲裁庭的组成有两种形式:(1)独任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2)合议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组织形式由当事人约定,仲裁员由当事人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1)开庭:指仲裁庭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的参与下,对仲裁请求进行实体审理和裁决的活动。开庭是仲裁活动的实质阶段,旨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裁决:指仲裁庭在实体上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裁决。裁决是仲裁审理的最终程序,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