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多次宪法修订。首先是在1954年9月20日通过的第一部宪法,其后分别于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三个宪法。目前有效的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在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订。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基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宪法共分为4章106条,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
该宪法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革命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它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步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
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宪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任何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也是最高行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决定权归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的提议,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也可提出相关议案。关于革命烈士的认定和批准程序也进行了说明,包括因战牺牲和其他特殊情况的认定标准。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国家赔偿由本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 第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质,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