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物权法 > 物权是绝对权吗?包括些什么

物权是绝对权吗?包括些什么

时间:2024-12-20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492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物品,那么我们就会用了这个物品的物权,那么物权是否为绝对权,目前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是怎样分类的,我们国家的规定是怎样的?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物权的定义和内容

物权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权利人对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其中他物权又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的特点

1. 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个人或组织,而义务主体不特定。

2. 物权的内容是权利人对特定物的直接支配,同时排除他人的干涉。

物权的分类

自物权与他物权

自物权是指权利人对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权利,与他人的物无关。所有权是自物权的一种形式。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权利,即权利人对他人的物享有的权利,其内容涉及对他人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

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根据物权的客体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物权可分为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包括不动产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动产抵押权等;而动产物权包括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等。

主物权与从物权

主物权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从物权是指必须依附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这些物权是为了担保债权而设定的。地役权在与需役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关系上,也属于从物权。

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所有权是指对标的物的全面支配权,而限制物权是指在特定方面对标的物进行支配的物权。有些学者认为所有权也受到法律和相邻关系的限制,因此不应使用限制物权这一概念。然而,关于所有权与限制物权的分类实质内容是一致的。日本学者**正义提出了定限物权的概念,表示除了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

有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

有限物权是指在一定存续期间内存在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无期限物权是指没有预定存续期间,而永久存在的物权,其中所有权属于无期限物权。

民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

根据物权所依据的法律的不同,物权可分为民法上的物权和特别法上的物权。民法上的物权是指在民法典中规定的物权,而特别法上的物权则是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别法中规定的物权。

本权与占有

占有是指对物的实际控制和占领,无论占有人在法律上是否具有支配物的权利,都可以成立占有。占有是一种与物权性质相近的权利,占有人基于占有制度在事实上对物进行控制,并在法律上享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及其他效力。本权是与占有相对的概念,指对标的物不仅有事实上的控制力,还有基于权利的依据。

意定物权和法定物权

根据物权发生的原因,物权可分为意定物权和法定物权。意定物权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产生的物权,如买卖转让。法定物权则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物权,例如物权法中规定的留置权,海商法中规定的船舶优先权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手房买卖贷款是否需要进行抵押公证

    二手房买卖贷款中是否需要办理抵押公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规,用于担保的财产或权益包括机械设备、农村个人房产、家具、家用电器等,特定权利也可用于物权担保,如承包经营权中的收益权等。申请担保登记时需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合同、担保物所有权证书等材料。

  •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 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

    《物权法》中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包括如何处理相邻关系、用水排水便利、不动产权利人的通行和利用相邻土地等必要活动、建筑物建造标准和环境保护等规定。此外,《民法通则》也涉及了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而物业管理条例则重点强调了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规定

  • 法律对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 酒后寻衅滋事行为的概念
  • 霸王条款一:广告作为要约
  • 物权法对建筑物所有权的划分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