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人的确定应从有利于被监护人的生活、健康、成长等方面考虑,选取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监护能力的近亲属作为监护人。具体包括:
监护人可以是上述人中的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如果由多人共同承担监护职责,监护人之间应当有书面约定。
根据监护人的来源和确定方式,监护人分为三种: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
监护制度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设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未成年的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确定方式如下: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第1款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进行指定。如果对指定结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进行裁决。如果没有符合法定监护人条件的人员,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被监护人的义务,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具体意见(试行)》第十条的规定,监护人的法定监护职责包括:
此外,如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监护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被监护人的财产由监护人代管时,应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支付相应费用,如果不足,监护人应承担不足部分的责任。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的解除权力相关法律规定。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的被强制医疗人员,可提出解除意见并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精神病人犯罪需赔偿被害人损失,其赔偿方式主要由监护人承担,先从精神病人的财产中支付
精神病人打人的法律处理方式。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犯罪行为,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且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必要时可采取强制医疗措施。对于已经康复的精神病人,应要求其承担侵权赔偿。同时,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精神病人的处理方式和法